面对再次突袭的疫情,长大教师坚守岗位,坚持心中所信,汲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伟力,笃志前行。即使“线上教学”有一些困难,面对新挑战,大家积极实干突围,锐意进取。东院教学管理组总结凝练出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感悟,有助于教师相互交流与学习,营造了良好的“线上教学”研讨氛围。此前,平台已分享(上)期:地测学院抗疫进行时(八):东院教学区教学经验与感悟分享(上),希望文章能有助于您有所感悟,有所总结,有助于提高线上教学的效能。
水环学院 王文科教授:
利用腾讯会议在线讲授《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课程中的流体的静力学方程。该课程为博士所开,共有 17 人选课,上课当天实际到课人数为80 人(其中包括 17 名选课学生及 63 名感兴趣的青年教师及研究生),出勤率100%。该门线上课堂学习氛围良好,师生互动性较好。《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是一门研究多孔介质中流体的迁移、转化、扩散、弥散等动力学原理,建立各种动力学方程的基础课程。选用的教材是来自以色列著名水文地质学家 Jacob Bear 编写的《Dynamics of fluids in porous media》、李竞生和陈崇希译的《多孔介质流体动力学》。课程中涉及的概念及方程较多,有时候不容易理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抓住重点,理解其中的内容。
(1)上课前,通过 QQ 群与学生交流,提醒学生按时上课;课上通过录播,分享视频课件的方式,让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点,有不懂的问题能够及时的反馈。
(2)上课时,结合着当前科学研究中 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首先给学生讲授了建立模型的思维,培养学生建模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点的时候,带着模型的思维去学习,不但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不枯燥无味,更能了解该课程的重要性。
(3)上课后,教师及时收集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通过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与上课的节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教师教授知识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研究生是创新的主体,通过启发式的教育,激发研究生及青年教师们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土地工程学院 卫新东副教授:
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按照学校疫情防控要求,所有课堂教学转为线上教学。作为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程的任课教师,我将自己线上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感悟共同分享。
一、充分备课。大多数老师使用的都是 PPT 教学,但作为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程有自己的特点,应充分备课。
二、加强在线教学互动。日常线下课堂教学,老师除认真讲课外, 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眼神的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确保每一个学生能聚精会神的认真听讲。在线教学,授课老师坐在桌前对着电脑讲 PPT,一般都不开视频,即使开视频,也不可能随时监控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在下午 5-6 节课,老师容易犯困,学生也容易走神,甚至有的学生打开在线教学,离开电脑干别的事情,严重影响在 线教学效果。为此,根据在线教学内容,课前设计好讨论互动题目, 随机点名围绕教学内容进行互动讨论,既进行了课堂点名,又能确保 每一个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互动讨论,活跃在线教学气氛,通过 讨论还能开阔研究生专业课知识视野,培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讨 论问题的能力,实现研究生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同步提高。
三、布置线下作业,补充在线教学内容。针对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科研项目和考研的旺盛需求,结合专业核心课程,设计一些研究方向布置线下作业,补充在线教学内容。通过平时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研究方法创新,做好有充分准备的科研项目申报和学科竞赛,提高竞赛成绩。
地测学院 于渤讲师:
本学期我和范文教授、邓龙胜教授共组成了研究生课程《岩土塑性力学》教学团队,疫情期间开展了线上教学。有一些如下感悟:我采用 ipad 系统上的 Sketchbook 软件进行“线上教学”直播,板书教学同样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认可。事实上,慕课方兴未艾时风靡全球的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在线教学也是采用类似方法。学生反映,坐在电脑跟前或者手机跟前观看屏幕上笔触的移动,相比在教室里更有一种浸入感,更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考。
电子设备在板书书写的同时也允许插入图片甚至视频,弥补了板书相对于多媒体的短板。近十几年来,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技术席卷高校 课堂,丰富了课堂形式,促生了大量教学成果。然而,通过我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与学生们的反馈,我深刻意识到板书对于数学、力学这类课程的重要性。首先,在空间上,板书相比幻灯片,能够在学生面前展示较长的数学推导和逻辑演算,幻灯片的切换则使很多学生的思 考过程失去了连贯性。其次,在时间上,书写的过程能够提供学生思考的间隙,使其跟进老师的讲解思路,甚至允许学生在笔记上同时推导,“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避免了“左耳进右耳出”的情况。所以我认为,对于教学方式的选择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板书是数学力学课程的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应该起主导作用;而幻灯片则更适合一些介绍性、认识性的课程。
(供稿 :东院教学管理组 赵梓余 审核:苗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