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面对新冠疫情,全体长大师生凝心聚力、不胜不休、日夜奋战,用热血驱散阴霾,用身躯筑起屏障,打赢了一场勇毅无私、温情团结的抗疫阻击战!
如今,面对疫情再袭,全体长大师生已初心如磐、无所畏惧。为保障线上教学稳定高效,东院教学管理组自3月14日以来,除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确保线上教学平稳有序开展外,还吸纳了教学区内教学主管,组建管理智囊团,并召开“地学特色”的线上教学交流与研讨会,开启了教学区内“线上教学”交流研讨新局面。
除此,教学管理组至目前总结出具有“地学特色”的线上教学典型案例与指导经验8则。此前,地测学院王万银教授的教学分享受到广泛关注(地测学院抗疫进行时(四):在线教学典型案例|《重磁场数值模拟》线上教学与思政教育同行),学院教师希望能从其他典型案例中学习到更多的线上教学妙招与措施。基于此,地测学院联系到教学管理组,希望能将案例再汇总发布。教学管理组表示总结凝练教学典型案例的初心正在于:凝聚地学力量,促进教学发展;对地测学院帮助再次宣传“教学典型案例”的行为予以认同和感谢,希望这些教学经验与措施能有益于更多老师的观摩学习、不断提高。
因教师们分享内容篇幅较长,因此分为(上)/(下)两期发出,请您关注。
❖ 资源学院 杨兴科教授
本学期《地球系统》课程面向我校资源、地测学院三个一级学科 52 名研究生开设。无论疫情如何变化,师生始终坚守一线教学。线上教学采用微信、腾讯会议直播、雨课堂或智慧树、在线学习平台等发布实施,线下布置和完成课后作业,在线观看《认识我们的地球》等已有视频素材课件、《新航程》《新挑战》中英文电子教材学习,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师生微信群建立实名制,课前及时发布课程信息、课中了解动态情况、课后布置收取课外作业或交流教学问题。线上设计要点主要是结合图片动画视频模型原理等快速理解、共同分析地球内外多圈层结构构造活动规律及其交叉前沿科学问题,融合课程思政、地球系统科学和辩证思维,讲透学会知识要点。设置有讲授、专题研讨、线下资料查阅、心得体会撰写训练、辩证思维训练等模块环节。穿插李四光、张伯声、汤中立等前辈创新科研思路,学习大师优秀品德,潜心钻研与学习报国。研究生线上到课率、课中交流、课后作业提交等 100%,体现了青年学子们热爱学习、主动学习、会学好学和责任担当等品质。
❖ 水环学院 李培月教授
(1)快乐教学。将学生当做朋友,线上对话时,尽量轻松,让学生和教师都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怀着愉悦的心情上课、互动,毕竟大家处在这种管控的状态,必须要保证心情舒畅。
(2)加强互动。我所上课程上机模拟操作较多,线上教学无法做到线下教学时的面对面交流指导。因此,尽量加强互动,通过点名让学生讲述操作过程或分析模拟结果等方式加强互动,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
(3)经验引导。将自己在科研和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为实践服务的动力,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
❖ 土地工程学院 奥勇副教授
2022年开春,刚从上波疫情缓过来的人们,又迎来了新的疫情。学校按照上级要求,严格管控。为了让学生不懈怠,保持学习进度,学校要求以“线上教、学”的方式保障教学。师生们认真上网课,是另一种与病毒作对抗的方式,是我们师生对学校的支持,对祖国的支持。我们不能站在抗疫的一线上救死扶伤,也能在家或校园中为抗疫献出一份微薄之力。网课是把“双刃剑”。在家中上网课,推进了正常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在生活作息规律下丰富了学识,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其一,在家中上网课,没有老师的监督和互动,学生很容易没有自制力;其二,网课毕竟是在电脑上,很容易因网络或硬件故障出问题,给教学造成非常不良好的体验,效果也不尽人意。老师和同学可以明显的感受到,网课的效果远远不如现实课堂的效果好。这就需要我们在网络资源、网络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不断下功夫,时刻正视困难,不断在线上教学实践中生发新想法,促成新教改。希望疫情早日结束,我们可以重回学校,重回课堂。
❖ 资源学院 谭细娟讲师
《现代测试方法》全英文课程“Modern Analytical Techniques”是资源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同时也面向全校国际留学生开放,本学期选课人数多达 90 人。为切实保障线上教学质量,使中、外所有学生学有所获,本课程线上教学从以下4个点展开:
(1)灵活的在线教学平台:选择大家熟悉、简单易操作、手机和电脑均运行流畅的腾讯会议平台;
(2)可回放式双重教学模式:在进行线上课讲授的同时,采用免费的 EV 录屏软件录制整个教学过程,并将其分享至学习群,供学生及时复习,录屏资源尤其保障了留学生的学习质量;
(3)课后反馈互动讨论:每堂课完成后,在学习群进行要点总结,以及分享上课的学习资料,同时“点对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人文关怀模式有温度的教学:在线上课堂,除依据专业内容有机嵌入思政教育环节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考虑到疫情特殊时期,在课堂上同时加强相应的人文关怀,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科研进展及生活需求,尤其关注留学生学习与心理,最大程度保障学生学习效力。
(供稿:东院教学管理组 赵梓余 审核:苗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