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红旗渠干部学院培训的心得体会
农工党长安大学支部、信息学院焦立男
2019年4月19日至21日,农工党长安大学支部派出了两位老师参加了长安大学党委统战部2019年在河南林州红旗渠干部学院举行的“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培训班。作为其中一名参加者,在培训活动中深受教育,感触良多。
培训活动中,两部纪录片,一部70年代著名的《红旗渠》,周总理曾将其带到联合国播放;一部新世纪的纪录片《山碑·杨贵篇》。这两部纪录片令我印象深刻,感受到了红旗渠精神在人民大众和党的干部身上的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任何时代都不会落伍。
《红旗渠》记录片中,面对极度缺水导致的贫困和各种社会问题,林县人没有坐以待毙,提出了引漳入林工程。当时国家困难,没有资金支持,仅靠一个贫困县想要在太行山悬崖上凿穿300多华里引来漳河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是林县人民硬是靠自己的一双勤劳的手,一锤一钎,在崇山峻岭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十年余,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建成长70.6公里,底宽8米,渠墙高4.3米,引水25个流量,可灌溉54亩农田的总干渠和配套工程。工具自己造,粮食自己带,炸药几乎一半自己生产,石灰完全自制,各种工程技术问题在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下一一解决。牺牲和外界的不理解也不能动摇林县人民引水的决心。最终水到渠成,林县成了鱼米之乡。
《山碑·杨贵篇》则从林县党委干部身上看到了红旗渠精神的体现。杨贵作为林县干部的代表,来林县任职后,看到林县人民在缺水中煎熬;下定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非得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给它改变了不可!带领全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在林县整整工作了21年。在这期间,率领林县人修凿了轰动一时、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难能可贵的是,县委一班人带领林县人修渠10年,动用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但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也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一丝一毫的钱粮物资。
培训班结业合影
红旗渠不仅给后人留下灌溉几十万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2011年10月16日,新华社发表长篇通讯《守望精神家园的太行人——红旗渠精神当代传奇》。其中提问如下:一个缺水之地,一个守着一堆石头的穷县,凭什么50年前让漳河之水天上来?凭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来,让自己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河南108个县市中处于前列。
在青年洞红旗渠精神下合影
看过了纪录片,我们也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人间天河——红旗渠实地考察。看到蜿蜒如龙的长渠,每个渠段碰到的艰难险阻,工地上使用的简陋工具;照片上除险队如同武林高手般的身姿,开闸放水时分水苑周围群众淳朴的笑脸;林县干部斗志昂扬的语言文字。再到高处看看周围巍峨的太行山,它默默注视着林县人在它身上雕刻的人间天河。一切都在不言中,正是山如碑,水如龙,红旗渠精神永流传。
2019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