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7月10日至16日,长安大学汽车学院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匠心传承非遗,赋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先后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和固原市开展为期七天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7月10日,团队前往闽宁镇原隆村乡村振兴非遗工坊,了解闽宁镇背后的故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亚明老师所做出的贡献,实践队队员有幸听取了刘亚明老师的介绍。刘亚明老师近年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并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推动剪纸、手鞠球、耳环饰品等手工艺品产业的发展,让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之后,团队前往宁夏大学与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梁莉莉副研究员进行座谈。在座谈中,梁莉莉老师从社会角度、文化角度、人文角度分析,向团队成员介绍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类型、传承和保护情况,并为实践队接下来的行程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7月11日,团队前往宁夏文化馆队员们首先和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大致了解了宁夏非遗的发展情况,也深入了解了文化馆对非遗传承和发展所做的贡献。
随后团队前往了巴鸟麻编的研发中心,和国家一级美术师、宁夏回族自治区级非遗麻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巴鸟麻编创始人张璟展开座谈。在访谈到在乡村振兴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张璟提到,在她首次前往银川月牙湖移民贫困村滨河家园四村,就被一双双渴望又无奈的眼睛所震撼,她决定用自己最擅长的麻编技艺告诉村民,生活是可以用双手改变的,这便是“炕头经济”。村民在家里用休闲时间编麻绳,不仅能够待在家里陪伴孩子做家务,还能够增加收入来源。至此,张璟作为宁夏非遗项目麻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不仅仅以“麻”筑巢,而且巴鸟麻编“摇身一变”,成了村民脱贫致富的新本领。
7月12日,实践队一行前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桂琴的刺绣工坊,同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王倩为团队成员介绍了工坊的代表性刺绣作品。通过参观工坊,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赵桂琴老师与王倩老师多年来对刺绣技艺的专注与执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推广期间,赵桂琴老师成立刺绣工作室,旨在培训贫困地区的妇女以及残障人士,帮助他们掌握刺绣技艺,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助力乡村振兴;同时又将刺绣技艺宣传推广至国内外地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后实践队成员体验了刺绣技艺。
7月13日,实践队分别前往银川兴庆区,西夏区,金凤区进行街头调研。实践队分成3个队伍,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来往人群进行采访。了解当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程度。在街头采访中,实践队队员了解到了,虽然大部分群众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很重要且都有着一颗弘扬文化的心,但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新闻和信息接触较少,多数停留于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和粗略的印象,对于其中背后的故事,文化象征,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不够了解。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这些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几代人经过努力传承和贡献才得以保留至今的宝贵财富。每个人都应该更加关注和宣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它们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被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被发扬。
7月15日,实践队前往固原市隆德县凤林乡于河村魏氏砖雕展示馆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砖雕。在参观的时候,魏亚龙老师为队员们讲解不同种类的砖雕的差异。不同的工艺顺序和不同的泥土制作出的砖雕在颜色、质地、触感等方面有所不同。比如,软雕和硬雕就是因为不同的工艺顺序导致的。展馆中的工艺品琳琅满目。
魏老师讲到,砖雕的传承带动着乡村的发展,助力提高村民的经济来源。在砖雕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的村落一共有六组,一组有60户左右,一户大约有五口人,全村大约有1800人。但是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所留人口还需照顾家中农事。零工一人一天130元左右,一个月可做除农忙外能够上班十几天,再加上政府补贴,每人每月至少有1500元的收入。砖雕很大程度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让村民不用出远门,在家就能够赚钱,增加收入来源。
随后,魏老师带队员们亲身体验砖雕雕刻。老师们知无不言,偶尔也会上手帮助队员们雕刻。最后,每位队员都体验到了砖雕工艺,感受到了砖雕制作的不易,受益匪浅。
7月16日,实践队前往固原市隆德县杨氏彩塑艺术馆参观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彩塑。实践队于此见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彩塑项目第五代传承人杨佳年老师。实践队队员们跟随杨老师来到艺术馆内部的展示馆,杨老师逐一为队员们讲解杨氏彩塑的家传族谱,杨氏彩塑的历史,杨氏彩塑各位传承人的代表作品以及彩塑的制作过程。
当提及到助力乡村振兴时,杨老师讲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氏彩塑在当地乡村振兴方面助力不少。在车间内,就有许多当地村民在进行工作。通过销售彩塑工艺品,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村民主要负责基本的工作如彩塑原料到制作和通过模具制作工艺品等。对当地村民来说,工作时间不会与农忙时间相冲突。这就能帮助村民不仅有农忙的收入也能获得彩塑的收入。从而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乡村的经济发展。
至此,长安大学汽车学院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匠心传承非遗,赋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通过此次活动,队员们充分认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宝贵财富,深刻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之后,队员们将更加关注和宣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它们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