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下午,人文学院研究生“博学”学术讲座第66期在学院434学术工坊成功举办。此次博学讲座由2021级美学专业张茹茹、夏金阳和刘胜男主讲,分享的主题为“文学创作中的审美观念研究”,研究生指导教师张延国及相关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首先,张茹茹对寓言式写作做了详细介绍,以余华小说《活着》为例,深入地分析了余华小说中的寓言式写作的手法。她指出《活着》主人公福贵那种“中国式生存方式”,能让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股夹杂着悲伤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转而形成一种快感,无可阻挡地进入到我们的情感中,从而获得一种崇高的审美体验。最后她指出深入探讨人性、生命的价值以及人们的生存境遇才是褪去寓言外衣下的余华创作的核心所在。
接着,夏金阳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关系出发,探讨了二者地位关系变化的三种模式:“天人合一”的命题下,天是最高主宰,也是最高原理;审美客体附属于审美主体。自然被投入人的意志,成为审美主体抒情感怀、立言述志、体道悟玄的工具载体。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交互。夏金阳指出只有当主体意识摈弃自身情感私欲和目的功利时,人才能获得与自然相互独立的存在。此时,人是人本身,自然是自然本身。在这样的审美距离下,主体才能照亮自然本身质料层、形式层、意蕴层的美。探讨对人与自然之间审美关系的变化模式,有利于帮助调整观照自然的审美心胸,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最后,刘胜男对“张炜小说生态审美的独特性与价值”这一主题进行了详细深入的论述。她将张炜小说放置于比较视野,与作家莫言、迟子建进行横向比较,对比得出张炜小说生态审美更具有精神张力;从小说生态审美的价值来看,张炜从传统文化中找寻生态审美智慧,为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同时其小说文本流露出浓厚的生态审美意蕴,展现出强大的审美力量。
分享结束后,在场同学就余华其他小说中的寓言化写作的审美性、人与自然的审美地位变化以及生态美学视域下张炜小说的价值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积极地表达自己对于这三个内容的补充和启发。指导教师张延国对三位同学的研讨进行了细致点评,并拓展了关于生态美学的相关理论,也建议同学们要加大阅读量,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